- · 《国际护理学杂志》栏目[05/29]
- · 《国际护理学杂志》数据[05/29]
- · 《国际护理学杂志》收稿[05/29]
- · 《国际护理学杂志》投稿[05/29]
- · 《国际护理学杂志》征稿[05/29]
- · 《国际护理学杂志》刊物[05/29]
气管切开患者湿化管理
作者:网站采编关键词:
摘要:气管切开作为开放呼吸道重要手段, 在危急重症治疗中具有关键作用, 可有效解除呼吸道梗阻,维持患者生命。 但气管切开后, 呼吸道水分丢失明显, 气管黏膜出现干燥、 分泌物黏稠等现
气管切开作为开放呼吸道重要手段, 在危急重症治疗中具有关键作用, 可有效解除呼吸道梗阻,维持患者生命。 但气管切开后, 呼吸道水分丢失明显, 气管黏膜出现干燥、 分泌物黏稠等现象, 形成痰栓或痰痂, 甚至可出现气道阻塞, 给患者的生命安全造成威胁。 在气管切开患者护理中, 气道湿化至关重要[1]
不同湿化方式的原理及优缺点:
1.氧气驱动雾化湿化
持续面罩湿化法以氧气为驱动力, 湿化液在氧气压力作用下, 可转化为小颗粒, 形成气雾, 进入气道, 不仅能使湿化液均匀分布, 且能最大程度减少气道刺激。持续面罩湿化法能够产生持续作用, 满足湿化要求, 且可通过对氧气流量进行控制, 对进入气道的湿化液剂量予以调节, 避免出现湿化不足或湿化过度且持续面罩湿化法可使湿化液同痰液充分混合,达到更明显痰液稀释效果, 利于痰液咳出, 可减少吸痰次数, 避免吸痰对呼吸道造成的损害[1]。如果想要达到有效满意的实话效果,一方面需要重视对患者进行湿化的相关措施,另一方面取决于湿化液的选择,常见药物有:乙酰半胱氨酸、氨溴索等[4],有研究指出此方法可以导致交叉感染,增加肺炎发生率,加重病情[5]。
2.气道内直接滴注湿化
持续微量泵滴注湿化 此方法是通过微量泵持续匀速向气管内滴药达到加湿的效果。使用此湿化方法在气管切开病人的应用中效果较好,可明显减少并发症,减轻因吸痰所致的血氧饱和度下降的状况[5]。同时有研究显示:此方法湿化不均匀,难以满足持续湿化要求, 黏稠痰液易干燥成痂,痰痂形成较多,气管套管堵管率较高且易造成感染,存在较大弊端[1]。
3.注射器间歇滴注湿化
使用一次性注射器抽取湿化液直接注入气道内这一方法常用于吸痰前,目的是稀释痰液使其更容易吸出,从而保持呼吸道通畅。但此方法容易造成气道壁表面细菌移位,增加医院获得性肺炎的发生,同时也容易刺激呼吸道黏膜影响呼吸功能[5]。
4.热湿交换器
临床常用的湿化装置分为被动加热湿化器和主动加热湿化器。
被动加热湿化器 也称为“人工鼻”(HME)。由数层吸水和亲水材料制成的细孔网纱结构组成,利用疏水和吸湿的原理对吸人气体进行加湿加热。目前有被动人工鼻(P-HME)和主动人工鼻(A-HME)两类。人工鼻在欧美国家得到广泛应用。使用人工鼻的最佳湿度目前尚存争议:美国标准协会以及美国呼吸治疗协会(AARC)规范了加温湿化的标准:适宜的温度为(33±2)℃,绝对湿度水平≥30mgH2O/L。人工鼻最大交换效率仅能保持呼出气湿度的70%~80%,加温湿化效果达不到标准,因此,人工鼻对于原来存在脱水、肺部疾患引起的分泌物滞留者及原有呼吸系统疾病者不适用[5]。
5.主动加热湿化器
原理是由湿化器加热湿化灌内的水并产生水蒸气,通过对吸人气体加温并增加水蒸气的含量达到加温、加湿的效果。实验表明:湿化罐内水温至少53℃,流速为20 L/min。此方式在机械通气病人中无绝对禁忌证,是目前临床最有效的湿化方式,但也是最昂贵的方式。主动加湿方式能为气道提供足够的湿度和温度,使气道分泌物减少,降低肺不张发生率,同时也能改善呼吸道黏膜干燥不适的症状[5]。
有研究通过比较主动湿化法、人工鼻湿化和T管雾化吸入法,发现主动湿化法可明显降低肺部感染率:因此,主动加热湿化器湿化法值得在临床推广使用。也可联合氧气驱动雾化湿化和人工鼻合理使用[3]。
道湿化效果的判断标准
气道湿化效果的判断标准为:
①湿化过度:患者肺部听诊存在痰鸣音, 咳嗽频率较高, 痰液量较多且呈现泡沫状, 吸痰次数较多;
②湿化较好:患者肺部听诊无痰鸣音, 呼吸音清晰, 痰液量适中且易吸出;
文章来源:《国际护理学杂志》 网址: http://www.gjhlxzz.cn/zonghexinwen/2020/0721/3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