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国际护理学杂志》栏目[05/29]
- · 《国际护理学杂志》数据[05/29]
- · 《国际护理学杂志》收稿[05/29]
- · 《国际护理学杂志》投稿[05/29]
- · 《国际护理学杂志》征稿[05/29]
- · 《国际护理学杂志》刊物[05/29]
基于临床思维的《基础护理学》实验教学设计
作者:网站采编关键词:
摘要:护理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具有多元化能力的综合型、应用型人才[1]。学校教育是护理专业学生初步获得和掌握护理技能的主要来源[2]。其中,《基础护理学》作为护理专业的核心主干课程
护理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具有多元化能力的综合型、应用型人才[1]。学校教育是护理专业学生初步获得和掌握护理技能的主要来源[2]。其中,《基础护理学》作为护理专业的核心主干课程,是所有专业课程的基础[3]。护生对该课程的掌握程度将直接影响了日后的临床实习效果及护理工作的发展。临床工作日新月异,如何保证教学与临床的紧密接轨,《基础护理学》实验课程在其中承担着重要的桥梁作用,学生通过实验课的学习为进入临床打下基础。那么,如何更好地设计《基础护理学》实验教学、培养学生临床思维能力,成为了国内外护理教育者的重要议题。护理临床思维能力是指运用理论、智力和经验对患者存在的或潜在的护理问题进行综合分析、判断和实施护理措施的决策能力[4]。可见,临床思维能力来源于实践经验的累积,同时需要扎实理论知识的指导。本研究从临床思维能力培养的角度出发,以消毒隔离技术实验课为例,对《基础护理学》实验课程进行设计,旨在寻找《基础护理学》课程改革的突破点。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采用便利抽样方法,选取我校2015级护理本科一大班的学生60例为试验组,2015级护理本科二大班的学生60例为对照组。2组均为女性,年龄18~20岁,均为普通高中毕业生。
1.2试验组教学方法 消毒隔离技术教学是《基础护理学》第四章预防与控制医院感染中的内容,本章节分为8个学时理论授课和16个学时实验课程。实验课程中12个学时为无菌技术操作,主要包括铺无菌盘、无菌容器的使用、无菌持物钳的使用、倒无菌溶液与无菌手套的使用;另外4个学时为穿脱隔离衣实验课程,其中涉及的相关内容有手卫生、标准防护、帽子口罩鞋套的使用等相关知识。现以穿脱隔离衣为例,将具体实施方法汇报如下。
1.2.1课程设计依据 课程设计主要依据隔离专项技术在防控医院感染方面的行业标准,即2009年颁布并实施的WS/T311-2009《医院隔离技术规范》。主要涉及医院隔离管理的基本要求、医院建筑布局与隔离要求、医务人员防护用品使用、不同传播途径疾病的隔离与预防。
1.2.2实验室改造 根据感染性疾病科室要求,设计实验室布局,人为设置清洁区、半污染区和污染区,并在地面、墙面张贴明显区域标识、警示用语。防护用品按照使用要求不同分区域放置。
1.2.3案例设计 在标准预防的基础上,根据疾病的传播途径(接触传播、飞沫传播、空气传播和其他途径的传播),结合学生知识基础与现有经验、社会时事设计教学案例。如2003年非典型肺炎、艾滋病在大学生中的传播、H7N9禽流感疫情等。且在不同的传染病案例教学过程中随机融入5个教学情境:传染病患者接诊、完成治疗、护士交接班、工作人员被感染、离开隔离病房。每个情景结合案例设计,以病例资料的形式导入课程。
1.2.4教师选择与培训 所有授课教师具有5年以上相关科室临床工作经验、护师以上职称。授课前教师集体备课,统一授课具体内容、时间分配、教授方式。
1.2.5具体授课步骤 ①教师分解讲解知识点:穿脱隔离衣实验课程不仅要求学生学会穿脱隔离衣的技术操作,其中涉及的知识点有手卫生,医用帽子、口罩的选择与正确使用,护目镜的使用,避污纸的使用,传染病房的管理制度、传染病的标准防护与隔离制度等;分别讲解各知识点的理论知识,示教操作技能。②教师讲解清洁区、半污染区、污染区,区域的划分、功能、防护要求以及工作的范围,将不同区域的防护要求以图片的形式贴在3个不同区域便于学生记忆。③教师带领学生熟悉出入流程,在不同的区域完成隔离要求及工作任务。④学生分小组练习各项技术操作,熟悉记忆操作流程。⑤以病历资料的形式导入案例及工作任务,结合临床情景,完成角色分配,如接诊护士、医生、传染病患者、患者家属、接班护士、护理管理者、被感染护士、被感染护士家属等。⑥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以任务为驱动,进出隔离病房,完成相关工作任务,在完成传染病患者护理过程中,如遇意外情况发生,患者的额外要求、逃离病房、护理过程中不小心被感染等情况,教师要积极地诱导学生思考、分析、讨论,主动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⑦学生回示教,教师指导与点评,学生书写学习反思。
1.3对照组教学方法 对照组按照传统教学方式教学:①教师带领学生复习预防与控制医院感染相关知识;②教师讲解并示范穿脱隔离衣、手卫生、帽子、口罩等的使用方法;③讲解功能划分以及各区域的功能;④讲解出入流程;⑤学生分组练习;⑥学生回示教,教师指导与点评,学生书写学习反思。
文章来源:《国际护理学杂志》 网址: http://www.gjhlxzz.cn/qikandaodu/2020/0910/403.html